《南京照相館》8天票房破10億 取材真實歷史 「小人物敘事」打破主旋律抗戰電影俗套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內地推出取材自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截至8月1日下午5時,電影上映短短8天,總票房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觀影人次超過2800萬,不單領跑暑期檔期電影票房榜,也成為今年春節檔後首部票房過10億元的院線電影。 《南京照相館》由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主演,影片取材於南京大屠殺期間,1937年12月,一群南京普通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館中避難,為了生存,被迫幫助侵華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卻意外沖印出能證明日軍屠城罪證的照片。原本只想在大屠殺中保命的人們,決定冒死將這些揭露日軍暴行真相的底片運送出去、公之於世。 影片是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在1938年1月的南京城,在估衣廊華東照相館的暗房裡,15歲學徒羅瑾,沖洗日軍菲林時,意外發現記錄了日軍暴行的畫面,這位少年冒生命危險,秘密加印,精選了16張製成相冊,與愛國青年吳旋共同守護這份鐵證。這本由施暴者拍攝、受害者保存的相冊,最終成為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號證」,成為審判谷壽夫的關鍵物證。當中有令人窒息的畫面,包括砍頭、活埋、江邊屠殺的鏡頭,與真實歷史檔案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觸目驚心。 《南京照相館》從照相館的細微切口出發,將歷史「具象化」地呈現觀眾眼前,也點燃了民族情緒。目前,無論票房與口碑的熱度都持續攀升,網民紛大讚「全程心痛又震撼,不自覺顫抖,哭了很多次」、「走出大門突然覺得,彩蛋就是我們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華的城市,燈火通明的街道。」 《南京照相館》在江蘇省以及三四線城市受到特別歡迎,另一套暑假檔期電影《長安的荔枝》在東北地區熱映,《戲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表現突出,目前8套暑假檔期電影總票房已突破62億。 據內媒報道,《南京照相館》導演申奧在創作過程中深入研究了大量史料,發現日軍攻陷南京後,將照片作為宣傳工具,既強迫百姓高舉「日中親善」旗幟,又在屠殺照片上蓋上「不許可」印章。 申奧接受訪問時說:「我們把典型的犯罪用照片提煉出來,再一點點拼湊和還原成電影場景,透過日軍盜取長城磚、南京城牆磚修建『和平之塔』等細節,揭露了其文化滅絕的陰謀,增強了歷史真實感。」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馬振犢直言:「底片會褪色,但歷史永不褪色。」他指,在日偽統治下,私藏這些照片意味著殺身之禍,兩位普通市民用生命守護真相的壯舉,不僅展現了南京人民的智慧與氣節,更是整個民族寧死不屈的縮影。 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陳捷指,這部電影展現了影像介入歷史的力量,希望更多人藉電影了解背後的真實事件,「讓它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 有別於傳統的抗戰電影,以戰場廝殺或英雄壯舉為核心,《南京照相館》另闢蹊徑,將鏡頭對準照相館的暗房,塑造一群鮮活的平民包括郵差、翻譯、照相館老闆......他們最初只是亂世中的求生者,卻在目睹日軍暴行後,逐漸覺醒,最終成為守護者。 江蘇省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永禕認為,《南京照相館》以獨特的敘事視角打破了抗戰題材的創作窠臼,影片沒採用面面俱到的宏大敘事,而以平民化的敘事視角來觀察大歷史。這種「小人物抗爭」的敘事模式,讓觀眾更容易代入。 陳捷特別讚賞這種表達方式,他說:「導演沒有將鏡頭直接對準施暴場面,也沒直接展示血腥場面,不渲染苦難、消費苦難,而是聚焦於堅韌的普通人,通過暗房中逐漸顯影的照片、人物顫抖的雙手、戛然而止的快門聲等細節,既保持了歷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獵奇性的刺激。」 導演申奧曾解釋其創作理念,指他想展現的是樸素的勞動人民,在戰爭背景之下所能綻放的人性微光,用照相館的一點點光亮,去照亮整個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內心。因此電影觸發了不同時代的觀眾對家族記憶與歷史傳承的深層情感共鳴。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的兒子黃興華表示,這些照片經常聽他母親提起,今天終於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它們背後的故事,「作為倖存者後代和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我們有責任把這段歷史向後代、向社會講述。」 在戲院外,也掀起一場全民對家族根脈的追尋運動。有父母帶著孩子翻出塵封的相冊,指著泛黃的結婚照,告訴孩子祖輩的故事。在社交平台上,「#我家老照片#」話題持續升溫。 更有南京觀眾在欣賞電影後,前往南京市檔案館,意外發現太爺爺曾為抗日捐贈汽車的記錄。這些由老照片引發的集體回憶,形成了強大的情感磁場。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永昶指,影片透過南京方言、童謠,以及夫子廟、中華門等地理符號,建構了一個立體的「記憶場域」,特別是片尾今昔對比的蒙太奇,讓觀眾在時空交錯中,既感受到歷史的沉重,又體會到和平的珍貴。